2015年6月,江西上饶余干县瑞洪镇南墩村村民张向斌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10万元贷款,这让他添置新机具、兴建晒谷场的计划很快得以实现。今年28岁的他承包了150亩土地种粮,前些年,本家叔叔借他的身份证贷款不还,造成不良信用记录,被列入“黑名单”。尽管他很快就将本息归还银行,但他并没指望还能从农信社得到贷款,而且一笔就是10万元。“如果没有‘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这个试点新产品,光是征信报告上的污点,我们想帮他也无能为力。”余干县瑞洪农信社主任吴录清告诉记者。
事实上,作为这次“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最直接的受益人,张向斌或许并不知道,自己享受的“农贷通”正在余干迅速发展,并产生着深刻影响,农村信用环境、融资环境也因此发生着积极改变。
谈起余干县“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不得不提到曾经享誉全国的“婺源小额农贷”。2001年,江西“婺源小额农贷”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并由人民银行向全国推广。尽管十余年来“小额农贷”这块金字招牌在婺源乃至全国许多地方依然熠熠发光,但毋庸讳言,受制于金融环境差异,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政策宣传及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江西不少县域的“小额农贷”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渐成“淮北之桔”。为深入摸清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尽快寻找到破局之策,2015年新年伊始,人行南昌中支即由领导带队成立专题组进驻婺源,对此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不久,调研结论得出:一是坚持三农方向的小额农贷仍是农村金融的重要力量;二是要更多地关注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三是提出以系统性思维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全局性突破。专题组还建议以农信社为平台尽快确立一失衡严重的县进行系统性改造试点。
“确定我们县进行试点的确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余干县农信联社理事长刘武汉表示。
余干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导致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缓慢。信用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制约余干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刘武汉告诉记者,由于过去“小额农贷”不良率达40%,致使该产品被迫叫停。一方面农民信贷需求日益旺盛,而另一方面令人堪忧的信用环境却让农信社有心无力,自身经营也日益萎缩。“这种状况我们早就想改变,但仅凭一家之力难以做到。”刘武汉无奈地说。
紧迫性、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创新发展的可行性也悄然发生着积极变化。人行余干县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征信工作深入推进,前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农民人数不断增加,这说明信用意识开始觉醒。这也将成为试点成功的最大积极因素。”2015年初,在人民银行、农信社和当地政府三方合作下,以“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信贷产品为载体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余干县正式推开。
“正视历史,因时而变,风控升级,合力推进”是“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有别于“婺源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准入机制上的“新老划断”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对于过去业已存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历史遗留问题,方案规定只要归还一半或是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都能进行重新评分授信,获得相应的额度。张向斌因不良信用记录被扣3分,但其主动归还贷款的行为被奖励2分。他即是因此机制的受益者之一。
因时而变是该产品在设计上的又一创新。一是采取信贷员包片制和村“两委”协办制相结合,有效提升多方积极性并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二是最高额度随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增加到50万元(特殊情况至200万元),且循环周转期限调整为贴近农业生产周期的两年,利率优惠至不超过基准利率上浮20%的水准;三是以百福惠民卡为载体,实现手机银行与贷款业务嫁接,真正实现了“一次授信,余额控制,随借随用,循环使用”,打通了惠民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风险控制方面,该模式还引进了先进的小微贷款技术,严格遵守“眼见为实”的审慎原则。依据实地调查数据对贷款对象的资产负债进行重构,综合分析贷款人偿还能力及诚信意识,预测客户未来风险。与此同时,该产品还引入了政策性保险功能,为弱质农业保驾护航。
整体合力则体现在诸多配套机制方面。一是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完善了政银信用共建机制;二是人行完善调控机制,将该款产品的积极稳健发放与支农再贷款及合意贷款等调控手段挂钩;三是农信社实施循环递增授信,完善银农信用重建机制,奖优罚劣在量化和标准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从2015年5月第一笔贷款发放至7月末,“百福小额信用农贷通”为试点乡镇的721户农户提供了总额1.51亿元的贷款,低于原小额农贷4个百分点的利率优惠为农户减轻了600万元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该产品的推广也带动了余干县农信联社各项贷款大幅增长。前7个月该社贷款净增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净增达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据悉,江西农信联社拟将该产品作为第一批标准化上线产品全省推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余干,“农贷通”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在探寻“农贷通”带来的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反观 “农贷通”究竟打通了什么?
“农贷通”打破了故有观念,打通了某些僵化思维。刘武汉坦言,推动此项工作之初,绝大多数员工心存疑虑。他甚至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他认为,几个月的创新实践对于员工而言不啻是一次强烈的“头脑风暴”。
“农贷通”打通了农民与信用的血脉联系,信用修复和信用增进已在余干初现端倪。据统计,仅在推动的最初一个月,两个镇就有13户农民主动归还历史欠贷本息206万元。江西省农信联社副主任刘伟认为,“新老划断”式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展现出双方诚信交融。
“农贷通”打通了银政保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多方的合力得以凝聚。人行南昌中支副行长张智富在评价这项创新时认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他强调,要消除农村金融发展制约性障碍,必须群策群力更多更好地搭建起能形成合力的有效平台。